医馆电话:15318158495
医馆地址:泰安市岱岳区泮河东路大展鸿府

扫码关注公众号
肠胃健康
萎缩性胃炎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萎缩性胃炎被视为一种涉及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乏源及脏腑经络气机不畅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虽无直接对应“萎缩性胃炎”的术语,但依据其临床表现,如胃脘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可将其归属于“胃痞”“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且常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胃阴亏虚”等病理机制紧密相关。
病因分析
脾胃虚弱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若饮食不节,如长期暴饮暴食、过度饥饿、偏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或过度劳累、久病体虚等,均可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常,气血生化无源,胃黏膜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逐渐萎缩变薄,导致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症状。
气滞血瘀
情志不畅,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会导致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肝气郁结则横逆犯胃,胃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形成血瘀。瘀血阻滞胃络,胃黏膜失于濡养,进一步加重萎缩性胃炎的病情。患者常伴有胃脘部刺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症状。
胃阴亏虚
长期饮食辛辣、嗜酒、热病伤阴等因素,可导致胃阴亏虚。胃阴不足则胃失濡润,胃气不和,虚火内生,灼伤胃黏膜,使胃黏膜腺体萎缩,分泌功能减退。患者常表现为胃脘部隐痛、灼热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等症状。
症状表现
胃脘部隐痛
疼痛性质多为隐痛、胀痛,时轻时重,常在进食后加重,空腹时稍缓。长期反复的胃脘部疼痛,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
胀满
患者常感觉胃脘部胀满不适,嗳气后稍缓,但不久又复作。胀满感会使患者感到腹部憋闷,影响正常的呼吸和活动。
嗳气
胃气上逆,频繁嗳气,气味酸腐或无味。嗳气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社交形象,还会加重胃脘部的不适感。
食欲不振
患者对食物缺乏兴趣,食量减少,甚至厌食。长期食欲不振会导致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
消瘦
由于食欲不振、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患者逐渐消瘦,体重下降。消瘦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外貌,还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增加患病的风险,严重者还会发展成胃癌,威胁生命安全。
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以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为核心,强调标本兼顾。中医认为萎缩性胃炎是“本虚标实”之证,其“标”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胀满、嗳气等症状;“本”则在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胃阴亏虚等脏腑功能失调。中医治疗通过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滋养胃阴等方法,调节脾胃功能,改善胃黏膜的血液循环,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日常调护也至关重要。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如小米粥、山药粥、南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同时,要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情绪方面,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因为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进而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此外,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
综上所述,中医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调理的过程,旨在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平衡气血津液代谢等方法,恢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危害,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