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馆电话:15318158495
医馆地址:泰安市岱岳区泮河东路大展鸿府

扫码关注公众号
肠胃健康
反流性食管炎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反流性食管炎被视为一种涉及多个脏腑功能失调及气血津液代谢异常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虽无直接对应“反流性食管炎”的术语,但依据其临床表现,如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可将其归属于“吐酸”“嘈杂”“胃脘痛”“梅核气”等范畴,且常与“肝胃不和”“胃气上逆”“痰气交阻”等病理机制紧密相关。
病因分析
肝胃不和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且能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易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则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胃酸随之上逆至食管,引发反流性食管炎的一系列症状。例如,患者常在情绪波动后出现烧心、反酸加重的情况。
脾胃虚弱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饮食不节,如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或过度劳累、久病体虚等,均可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而生痰,痰湿阻滞气机,胃气上逆,导致胃酸反流。同时,脾胃虚弱还会影响气血的生成,使食管黏膜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降低其防御功能。
胃阴不足
长期饮食辛辣、嗜酒、热病伤阴等因素,可导致胃阴亏虚。胃阴不足则胃失濡润,胃气不和,虚火内生,虚火上炎,灼伤食管黏膜,同时胃气上逆,引发反酸、烧心等症状。患者常伴有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等表现。
痰气交阻
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可导致气机郁滞,津液输布失常,聚而成痰。痰气交阻于食管,使食管气机不畅,胃气上逆,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异物感等症状。
症状表现
烧心
表现为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平卧、弯腰或腹压增高时易加重。长期频繁的烧心症状,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持续性的刺激和损伤,导致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形成。这不仅会引起患者剧烈的疼痛,影响正常进食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
反酸
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含酸味或仅为酸水。频繁反酸会使酸性物质反复刺激食管、咽喉、口腔等部位,引发食管黏膜炎症、咽喉炎、口腔溃疡等问题。长期如此,可能导致食管狭窄,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和身体健康。
胸骨后疼痛
疼痛性质可为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样,常在进食后加重。胸骨后疼痛不仅让患者饱受身体上的折磨,还会因疼痛影响日常活动和工作效率。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可能提示食管黏膜损伤严重,甚至出现食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吞咽困难
初期可因食管痉挛引起间歇性吞咽困难,后期可因食管瘢痕狭窄导致持续性吞咽困难。吞咽困难会使患者进食受阻,导致营养不良、体重下降、免疫力降低等问题。长期营养不良还会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贫血、骨质疏松等。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嗳气频繁会影响患者的社交形象和心理健康;恶心、呕吐会导致身体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以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为核心,相较于单纯西医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真正做到了标本兼顾、减少复发。
中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是“本虚标实”之证。其“标”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典型症状;“本”则在于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脏腑功能失调。中医治疗并非仅仅着眼于缓解表面症状,更注重从根本上调理脏腑功能。通过疏肝和胃、健脾益气、滋养胃阴等方法,调节胃肠气机,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改善食管的生理环境,从根源上降低疾病复发的可能性。临床研究表明,中医综合疗法能有效降低反流性食管炎的复发率,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持久的保障。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日常调护也至关重要。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加重反流症状。同时,要规律三餐,不可空腹时间过长,以免胃酸过度分泌。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减少食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降低反流风险。
情绪方面,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因为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进而导致肝胃不和,加重病情。此外,适度运动也不可或缺,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
综上所述,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调理的过程,旨在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气血津液代谢等方法,恢复食管的正常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危害,提高生活质量。